稻田里花样多,不打洞的泥鳅了解一下?

时间 • 2025-08-04 16:09:55
梯田
当地
厘米

插上竹蜻蜓

今天咱们去一处美景逛一圈

上图便是闻名世界的哈尼梯田,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名声远扬,但它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Q1

哈尼梯田遇到怎样的发展瓶颈?

A:梯田因为一年只种一季稻米,每亩地产出不足千元,十分影响当地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再加上哈尼梯田坡高路陡,日常劳作相当辛苦,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Q2

那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呢?

A:既然一份田只靠种稻米收入有限,那就得想办法增加其他种类的收入。经过农业科技人员的多年钻研,稻鳅共作的生产模式在当地逐步成熟。由于当地有吃泥鳅的传统,稻田长大的生态泥鳅,一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稻鳅共做有效地增加哈尼族农民的收入。

Q3

泥鳅那么爱打洞,在梯田里养的话,不会损坏梯田吗?

A:并非所有的泥鳅都喜欢打洞的,你像台湾泥鳅就比较乖巧。将台湾泥鳅和当地泥鳅进行杂交,杂交后的泥鳅结合了二者的优势,不仅适应性强,还不打洞,而且肉质鲜美,个头大,经济效益更好。

Q4

梯田里要养泥鳅的话需要准备什么?

A:搞好稻鳅共做首先要完成两项基础工作。第一要修整田埂,稻鳅共做的田埂,要求厚度40厘米,高度也是40厘米。因为泥鳅至少要在20到30厘米的水面下生长,田埂修到40厘米才能够满足泥鳅生长的水位。

第二要挖沟,泥鳅是变温动物,对温度非常敏感。在稻田中蓄水30厘米,保持相对稳定的水温。还要根据稻田的形状和面积,再往下开挖30厘米深的鱼沟,也叫鱼槽,达到60厘米的水位,保证泥鳅有个避暑纳凉的VIP空间。

Q5

稻鳅共作有什么好处?

A:可别小瞧这种稻鳅共作模式,不仅保护了千年梯田,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举多得,还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评价。

生活遇难题

不如问农博士几道题

你问,我答

农博士来了

风里雨里,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