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市“固收+”布局再加码 工银瑞信头部业绩优势凸显
投资人往往在“躁动的热点”和“稳稳的收益”中,难以抉择。
四季度以来,震荡调整频繁,权益市场操作难度加大,让后者的优势再度凸显。叠加全球利率走低、资管新规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背景,能够兼顾两大市场机会、攻守兼备的稳健型产品需求突出。公募“固收+”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一市场痛点。
部分头部机构已经感知到市场这一情绪变化,适逢基金发行进入年底冲刺阶段,多家基金公司悉数推出固收+产品,工银瑞信基金、华夏基金、鹏华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皆有布局,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固收+市场持续升温
“固收+”策略以风险较低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底仓构建基础收益,并在严格控制回撤的前提下,配置风险资产及策略以增厚收益;代表性产品以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灵活配置类基金及偏债FOF基金为主。
今年以来,“固收+”产品规模不断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成立的“固收+”基金数量达到了199只,总规模为3205.52亿元,其中偏债混合基金占大头。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年初至今,债券市场先走出一波牛市后又迎来利率单边上行,股票市场虽在疫情及中美摩擦等扰动下波动加剧,但全球宽松的流动性背景下核心资产迎来一波估值抬升,行业及主题的阶段性机会不缺,整体赚钱效应较佳。因而,相较于纯债基金,有一定股票仓位的固收+产品表现突出,也是受到投资者认可的重要原因。
以固收+样本产品--市场规模最大的百亿级二级债基工银瑞信双利为例,在近几年风格跌宕、牛熊交替的市场环境中,均有不俗的表现。自成立以来,工银瑞信双利A累计收益达113.55%,年化回报7.70%,截至10月30日,其最近3年、5年分别实现收益24.13%、32.33%,银河证券排名同类均为(普通债券型基金二级A类)前1/4,被海通证券评为3年期和5年期双五星基金,并获得银河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
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强化
实际上,尽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容,市场上多数二级债规模仍较小,六成二级债规模小于5亿,仅21支基金规模超过50亿,上述百亿级二级债基工银瑞信双利正是头部效应的代表,工银瑞信基金的固收类基金管理规模也稳居同业前十。
近期,工银瑞信在“固收+”领域推出又一力作——工银瑞信双盈债券,该产品将由公司固收王牌团队的强将何秀红执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正在发行的固收+产品有37只,其中有31只为11月起始募集。
业内人士表示,大量“固收+”基金的出现使得选择成为一个难题。管理这类基金,不仅需要同时具备固收和权益的投资能力,还需要大类资产配置等综合能力,要实现中长期绝对收益“固收+”目标,就要兼顾收益与回撤,对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经验来看,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大型基金公司表现更为突出。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截至9月底,工银瑞信旗下固收类基金规模加权收益率为9.15%,在债券基金规模前十五的大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近三年以15.68%的收益率位居前5,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超过6%的固收类基金多达18只。凭借优异的表现,工银瑞信旗下共有4只二级债基获得了银河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
得益于优异的业绩积淀,工银瑞信基金较早在“固收+“领域成为业界标杆,与其背后严谨的投研模式构建和王牌团队的助力分不开。近年来,工银瑞信不断拓展固定收益研究领域,已实现对宏观、货币、信用策略、利率策略、信用评级、转债、新股、基金、衍生、大类资产配置等领域的全覆盖,并通过精细化的研究和科学分工合作持续提升固收投研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为固收投资保驾护航。“硬核”投研与综合实力锻造了工银瑞信“王者固收”招牌,不仅有在业内广受认可的大咖级人物,如杜海涛、欧阳凯、何秀红;还有冉冉升起的新秀,比如张洋。
据了解,正在发行的工银双盈债券拟任基金经理何秀红,拥有13年证券从业经验,管理基金规模近200亿,由她管理的工银丰收回报、工银四季收益、工银产业债、工银添慧等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均在7%以上,其中,工银瑞信产业债也被誉为固收+产品中的“顶流”。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工银产业债券A自2013年3月成立以来实现累计收益74.29%,年化回报7.58%,最近5年总回报30.05%,无论在3年还是5年评级中均斩获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