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年薪20万的工作,花300块回农村租房
阡陌的述说2021.04.07阡陌的述说2021.04.07
09:34未知来源
播放
当下,“逃离北上广”已经不足为奇,甚至成为了一个有些过时的短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了更加偏远的县城,甚至农村。
一个隐然成型的新趋势是,中国小镇正在重新热闹起来。
回到小地方
当张耜决定离开北京,接受云南省普洱市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时,耳边出现最多的声音,是“可惜了”。
张耜今年30岁,老家在吉林延边,5月即将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
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寒窗苦读数十载,拿到学位,进入北上广的高校当老师,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再不济,也要去沿海或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张耜要去一个西南边陲的五线小县城做公务员。
但张耜心里清楚,他并不是一时冲动。
张耜在普洱的街头走了一下午,暖融融的阳光洒在身上,他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像是开了0.5倍速,即使是周末,商业街上的游客也不多,行人和车辆都是不疾不徐的。
天色渐暗,街心广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窗外的人们跳广场舞。临走前他买了一瓶水,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冲他微微一笑,点头说了声“慢走”。
那一刻,张耜有点儿恍惚。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正值晚高峰。过去4年里,他曾无数次被人潮裹挟着挤进望京、西二旗和天通苑的地铁站。车厢里人头攒动,一眼望去,全都是疲惫、空洞的脸。
比起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张耜更喜欢小城早市新鲜的蔬果,还有夜晚江边的啤酒摊。
他的选择不是个例。
另一种生活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从都市的钢筋水泥中脱身,去拥抱热气腾腾的市井气,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生活。
28岁的四川女孩车车和刘刘,在成都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了6年。
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KPI,长期不规律的作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日渐变得麻木,钝感。
去新疆的一趟旅行,彻底点燃了两个女孩对大自然的热情。她们决定辞去年薪20万的工作,搬去农村生活。
从新疆回来后,车车和刘刘搜寻了很久,终于在四川乐山市区附近的村子里,找到了一间两人都满意的平房。
她们花了4000元,跟房东签了1年的租房合同,平均每个月房租不足400。
农村物价低,鸡蛋从房东家买,4毛一个;菜肉去镇子上采购,10块钱一大兜;加上牛奶,面包,水果,一天下来,吃得再丰盛,伙食费也不超过40块。
离开成都以后,刘刘觉得自己彻底松弛了。在城市,弦绷得太紧,一点小事都会让她崩溃。
现在心态好了,很多时候,困难也就不算困难。
放弃高薪,换来舒适和自由,车车和刘刘觉得很值得。自从不用再为了别人的KPI奔忙,生活的掌控权,就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
在东北生活的张博也有同感。去年,他辞去长春培训机构月薪一万五的工作,回到家乡,吉林白城镇赉县。县城很小,“一脚油门,10分钟就能从县东头开到县西头”。
他用15万积蓄,租了一个70平米的店面,开了一家“小岛便利店”。店铺有两层,白天他在一楼看店,晚上回二楼睡觉。
张博家是农村的,父母最近春忙,收入在农民中属于上乘,听儿子说要开店也很支持,任由他折腾。
在长春时,张博晚上加班回家,看着万家灯火,总觉得没有一盏灯是属于自己的。回到镇赉后,他心定了,整个人生都慢了。
他频繁想起那句老话,“喝酒前你是东北的,喝完酒东北是你的。”
虽然是调侃,但张博说,他真心这样认为,或许这就是小地方独有的归属感吧。
理想仍在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离开城市,回到家乡,是放弃了理想,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
但张博觉得,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人会变,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理想。
陌生顾客在张博的小店买东西时,都喜欢跟张博聊两句,说些家长里短的小事。
张博断断续续地记录这些故事,心中有个文学梦——村上春树在全职当作家前,也开了8年餐馆,所有经历都是积累。
他想,如果店能开下去,小岛便利店的故事也能一直写下去。
重新热闹起来的中国小镇
一个隐然成型的新趋势是,中国小镇正在重新热闹起来。张博在长春做公务员考试培训时,明显感到报考人数在逐年上涨。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模式,也在县城涌现。
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后,普遍发现家乡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她们的想象。
32岁的上官燕,几年前从深圳回到湖南岳阳,开了一家剧本杀游戏店。店内生意非常好,她经常一觉醒来,就发现今天的剧本已经被约满了。
从前,她以为这种娱乐产业,只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中流行,但是回到岳阳后才发现,猫咖、密室逃脱、剧本杀店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比一线城市少。
显然,小镇青年的消费水平正在直线上升。
这些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在3-6线城市、县城或村镇中工作、生活的人群,甚至比北上广的年轻人更敢于花钱。
消费水平的趋同,也大大缩小了城乡生活方式的差距。
聊到未来是否会一直留在县城,这些年轻人大多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人生还长,专注眼下,走一步看一步,也未尝不可。
张耜的愿望是,“未来有一天,提起普洱,就像提起北京、上海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任何不适感,越来越多的硕士和博士回到小县城时,身边再也听不到有人说‘可惜了’。”
他坚信那会是一个更好的时代。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十点人物志
主播|李海洋编辑|孙冰冰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