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赛迪顾问园区经研中心主任孙晓利: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主阵地,特色化是必然趋势

时间 • 2025-08-03 12:58:57
园区
服务
发展
产业
企业

从美国硅谷到日本筑波科学城,从北京中关村到成都高新区……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当下,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园区更承载着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开放改革创新、提升城市风貌水平等重要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对成都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总动员、总部署,也拉开了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序幕。

成都将以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五项攻坚任务,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即日起,成都发布、红星新闻将深度对话一批深耕产业发展、园区运营、区域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行内人士,共同探讨园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成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招。

▲天府软件园资料图

作为一座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人口总量超过2千万的超大城市,成都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省会城市的区位交通、要素富集、产业吸附等优势,更拥有多重叠加的国家战略机遇。以园区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成都的必然之路。

为什么“抓产业”一定要“抓园区”?园区如何扩权赋能,又如何找准特色?2024年8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重点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管理制度改革”新要求下的园区高质量发展趋势,并提出前瞻“十五五”,园区高质量发展将从全面铺开向科学布局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从同质竞争向差异发展转变。

今日,成都发布、红星新闻记者与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利进行了深度对话。

谈重要性

“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红星新闻:为什么说“抓产业”就一定要把园区抓好?

孙晓利:依托园区做产业,是通过统筹政策、集中要素、共享资源、塑造氛围,获得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形成合理分工,以降低经济运行的平均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2023年,179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4,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红星新闻:园区的功能是如何围绕产业的转型不断迭代的?立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园区应该如何“提能级”?

孙晓利:园区与产业是孪生体,园区的功能定位需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我国产业活动经历了从加工制造到总部商务,再到研发创新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园区的物理空间形态、功能及其服务也需要不断调整。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变化,园区应提升“服务能级”。一方面,要更加聚焦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服务,包括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搭建中试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等。另一方面,要更加聚焦“以人为本”,强化商业、医药、学校等配套服务能力提升,搭建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平台。

▲成都新都区航空产业园王效摄

红星新闻:当前,制约园区发展的关键痛点在哪里?

孙晓利:产业定位不清晰、产城发展不融合、管理体制不灵活、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当前制约较多园区发展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用发展的办法破解。核心就是要“深化改革”,推动园区市场化改革。

当前,我国针对园区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的市场化生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盈利模式不清,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在金融支撑园区建设上,园区开发融资和地产开发仍未完全区分开来,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培养一批专业的园区开发运营商,使其成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红星新闻:园区管理“去行政化”是许多城市面临园区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淡化园区行政色彩?

孙晓利:园区“去行政化”是现代化治理背景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改革、再探索。我国园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发展园区经济“前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性决定的。当前,随着我国园区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开发建设活动减少,招商运营服务需求提升,需要有更专业的市场化主体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因此,园区“小管委+大公司”是大势所趋,政府平台公司不应只是定位于支撑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功能,而是应该“二次创业”,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投资等运营管理方面做大做强,形成专业化能力。

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成都智能产业园图据京东

▲成都中车长客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资料图

谈发展方向

特色化是必然趋势,“移大树”转变为“育新苗”

红星新闻:有哪些先发城市、先发地区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值得参考?

孙晓利:目前,我国已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正在向世界一流园区迈进。跟踪研究发现,千亿园区已形成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依托城市国际化功能建设和陆港空交通能力,坚持全球视野,围绕科技、市场等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链接全球资源,融入全球网络。

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三是龙头企业引领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优势,引“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

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哈尔滨高新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打造同能级营商环境。

▲成都高新区资料图

红星新闻:园区如何找准自身特色优势,培育出“镇园之宝”?

孙晓利:目前,我国园区空间供给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特色化已经是必然趋势。

找准特色优势,要会“看”。一是看懂环境变化。目前,我国园区空间供给的总量虽然较大,但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品质园区并不多,这是园区的结构性机会。二是要看清自身优势。要站在区域大局中看自身基础,要在市场竞争中看自身条件,站位全局、保持客观,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

两“看”结合,园区才能找到符合需求、适合自身的“小而美”定位,继而持之以恒,推动在特定赛道上的积累,逐步构建竞争壁垒。

红星新闻:产业园区通常都倾向于招引国内外大企业、龙头企业。那么龙头企业除了城市本身营商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对园区最看重哪些因素?新时期园区又应如何调整招商思路和增长逻辑?

孙晓利:大企业扩张布局,首先考虑符合自身战略业务布局需求,也更加看重目标落地区域的市场容量,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交通、人才及要素成本条件,政府财力及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营商环境等。

下一步园区增长的逻辑应该从“移大树”转变为“育新苗”,从企业成长需求出发,构建技术服务、市场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空间服务等全要素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新苗”成长为“大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移树”。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