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彭邦本:金沙遗址的众多精美文物,标志着古蜀文明的辉煌丨金沙20年

时间 • 2025-10-28 23:01:18
遗址
文献

今(2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之“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办。结束了上午精彩的报告后(点击查看相关报道),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彭邦本在会场外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他表示,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古蜀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堪称是一流的考古发现,标志着古蜀文明的辉煌。

彭邦本

“从金沙遗址所形成的年代看,应该是上自商周时期,向下延伸到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相当于鱼凫和杜宇这两代蜀王统治的时期。”彭邦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史学研究领域,从前缺乏考古材料的时候,仅依赖传世文献是有局限的。“关于蜀地的历史记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中原的文献系统,一个是本土蜀人自己留下的,这两个系统各有特点:中原的文献时代较早,包含了很多珍贵的信息,缺点是比较零散,涉及到巴蜀地区时,略提一笔,着墨不多。”

而蜀地的文献记载较为完整,“如果把它和中原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进行互证,就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这些文献的)缺点是成书年代比较晚,最早的《蜀王本纪》也不早于汉代,《华阳国志》则是东晋才著成。”彭邦本说,“而金沙遗址大量考古遗存的出土,不论为中原还是蜀地的文献记载,都提供了可印证的材料。虽然迄今没有发现直接出土的文字材料,但现在出土的材料已经能够和传世文献记载进行实证,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证据。”

他举了一个著名的古代人物为例——大禹。“中原和蜀地的文献都讲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大禹和他的父亲鲧,在筑城方面也有开创性的举措。他们所属的时代,根据多方面研究,应该就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那个时期的成都平原,已有了多个宝墩文化时期的聚落,几座古城都有夯土城垣。”

这些夯土城垣,就是当时古蜀人避水患、修水利的重要设施。“那时的人没有能力修建沿河堤坝,就挖壕沟、修城墙,把洪水尽量挡在家园之外。”彭邦本说,虽然我们无法精确判断哪座城是大禹、哪座城是鲧曾居住过的,但从宏观历史进程和一般历史进程角度看,都印证了真实信息的存在:那就是距今4000年前左右,出于避水患、修水利的需要,我们的先祖修建了一系列带城垣的聚落,所谓金城汤池是也。”

彭邦本发言

谈到金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成都城市建设的意义时,彭邦本表示,金沙遗址考古揭示的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于解决了水患问题,让古蜀人对成都平原的开发得以向前进一步推进,促进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彭邦本说,古蜀文明在3000年前就达到了很辉煌的程度,“可以说三星堆和金沙所代表的青铜文明,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灿烂的青铜文明之一。”

他认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资源,金沙遗址所代表的考古学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很多资源都是不可持续的,用完就没有了,而且往往还会产生环境方面的副作用。”彭邦本说,“但历史文化资源不同,只要你会用,可以生生不息,越用越丰富,越用越精彩,而且照样可以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

他总结道:当今世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不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是会受到制约的。“所以,用文化来融入发展,引领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这一点我们中国做得很好,成都也做得很好!”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摄影记者王欢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