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探访专注做“手工籺”五十年的农家小坊

时间 • 2025-08-01 15:50:21
传统
五十

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李志军

农历腊月二十八,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到了这天,大家要开始准备过年的糕点面食了。

其他村民一样,这天李相也在忙活着发面,不同的是,他比其他村民发的面要多得多。

李相是茂名市坡心镇的一位村民,目前经营着一家有数十年历史的面食小坊,为广大村民提供一种传统的手工面食——籺。

籺,是一种美味可口的传统特色面食,主要用糯米粉加其他辅料制作而成。就材料跟外形来说,籺可细分为寿桃籺、簸箕籺、菜包籺、糖心糍、糖板籺等十多种,但在茂名地区,最受欢迎的是寿桃籺和菜包籺。

刚蒸熟的寿桃籺。在茂名地区,逢年过节、做寿、结婚、进宅等都有做籺分发给亲朋好友吃的习俗。

刚蒸熟的菜包籺。菜包籺的馅料与寿桃籺的相同,只是加了一层生菜包裹在外面。蒸熟后有韧性的籺身包在柔软的菜叶里,入口别有一番风味。

而李相家卖的最多的也是这两种籺。年廿八这一天,是一年之中订单数量最大的一天,中午的时候预定的数量就已经达到6000只了。由于李家制作的籺口感极佳,在业内小有名气,很多人每到逢年过节都会过来帮衬买上一些。忙碌到连水都没时间喝的李相预测今天的预定数额会达到10000只左右。

刚出炉的寿桃籺。传统的寿桃籺会在籺面上点上红印,以示喜庆吉祥。

为什么李相家的籺会让大家举擘称赞?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相自豪地伸出了五个手指,搓了搓手上的面粉说:“五十年。我们家做这个已经五十年了。如果你家五十年来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你也可以做得很好。”

五十年小坊的传与承

父亲经营了30年,李相经营了20年,李家的做籺小坊迄今已有50年历史。

50年来,李相家平均每天制做800只籺,逢年过节或是遇上宜婚娶进宅等好日子时,一天会制作5000到10000只。但无论一天做的数量是多少,李家小坊对每一只籺的品质都会严加把控,数十年如一日。

在李相看来,李家小坊籺香四溢的秘密很简单,遵循的制作标准也跟50年前一样,那就是皮薄馅大。肯下足料,做出来的东西自然香气扑鼻,美味可口。

李相的师父,也就是他的父亲,当年教他做第一只籺的时候,说的就是这句制籺宗旨:皮薄馅大。李老爷子今年已经70岁高龄,深谙各种传统面食的制作方法,现在仍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学习制作籺、煎堆、马拉糕、豆腐花等传统手工面食。

而当问到儿子有没有兴趣接管自己的生意的时候,李相看着不远处正在以极快的手法给寿桃籺上红点的儿子,露出满意的神情,“该学的他都已经学会了,有些东西甚至他比我做得还好。但是现在他刚毕业,就让他在外面闯几年先吧,至于他以后会不会回来接手,我会尊重他的意见。”

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李相25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家小坊,此后的20年都一直在与籺打交道,现在他已经45岁了。

谈及这些年来的变化,李相感受最深的是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很简单的,我出去镇上的档口卖籺的时候,会在档口摆上我儿子给我打印的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收款的时候多方便,不用找零钱,方便客人也节约我的时间。”

除此之外,一些电气厨具的运用,也让李相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记得我父亲当年那时候,还是用传统的蒸笼,用传统的柴火供热,那时候我最不喜欢干的事就是不停地来回搬木柴。现在就方便很多了,有用电气蒸了,省了不少功夫。

时代在进步,生产方式日新月异,但坚守仍在。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很多商业触觉灵敏的人都找李相谈过,说希望能合作加大产能,采用目前一些真空包装技术,可以把这家小坊的产品向外推广出去,在网上销售,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这种传统面食。

但是五十年的经验告诉李相,很多东西有得必有失。扩大产能,向外销售固然是能有多的收入,但是成品在经过包装和长途运输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影响到了籺的品质。因为籺这种面食,做成出锅之后,当天食用味道最佳。相比更大的销量,李相更愿意只让慕名而来的朋友品尝到到更鲜更香的手工籺。

“现在这样就挺好的,五十年还存在的东西,也是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没有什么比让人觉得你的东西好吃更能令人开心的了。”李相笑道。

(编辑:李志军)